查看原文
其他

海派民居建筑“露天博物馆”,如何改造才能重塑魅力、提升品质?| 上海城市更新报告⑤

新民晚报 新民晚报 2023-12-22


老建筑、老街区是城市记忆的物质留存,是人民群众的乡愁见证,是城市内涵、品质、特色的重要标志,具有不可再生的宝贵价值。


探讨老建筑的保护与更新,位于虹口的山阴路历史风貌区,尤其是山阴路沿线的各类民宅,当是典型代表。


新民晚报记者 陈梦泽 摄(下同)


山阴路并不长,只有651米。它初建于1911年,原名施高塔路,一开始就被定位为住宅区。从夏末到深秋,梧桐树叶绿了又黄,我们一次次“荡”过山阴路,两侧的建筑群落着实让人着迷——


老恒丰里是早期石库门里弄,有弧形和三角形门头,郭沫若曾在这里开办群益书店;新恒丰里是独立成套的公寓住宅,双坡屋顶带着尖形老虎窗。同样是新式里弄,鲁迅与茅盾住过的大陆新村有漂亮的红砖红瓦,淞云别墅、留青小筑带有西班牙风格,对面的东照里则是仿日式三层住宅,弄堂口挂着瞿秋白旧居的木牌……



山阴路自有它的沉着气质与摩登风雅。不过,当我们走进那些弄堂深处、如今有人居住的老房子里,也实际看到了不少困境:厨卫公用的窘迫,渗水溢污的无奈,“螺蛳壳里”的局促。


隽永的历史文化属性,迫切的人民安居需求,都是山阴路保护修缮与改造更新的意义所在。



2022年,山阴路沿线启动大面积修缮工程,优秀历史建筑、里弄房屋整体焕新后,重现历史风华。“1927·鲁迅与内山纪念书局”、木刻讲习所旧址,以及正在建设的“鲁迅存书室”……一处处老建筑在“修旧如旧”中融合现代功能,化身市民游客喜爱的文化地标,同时也成为周边百姓的社区会客厅。


梧桐树下旧里弄,是上海人记忆深处的海派印象;住在里面的“72家房客”,是历史车轮留下的时代印记。新时代,历史风貌保护与人民城市发展需求,怎样有机结合?空间载体的活化利用,有哪些路径值得探索?在本期上海城市更新报告中,请您跟随我们走进其中。





扫码阅读完整报道







山阴路历史风貌保护区,

是上海12个市级

历史风貌保护区之一。

这片区域被誉为

海派民居建筑的“露天博物馆”。

聊起山阴路历史风貌区,

“大先生”鲁迅是一个绕不开的名字。

虹口区正在围绕鲁迅IP,

对山阴路及周边谋篇布局。


和“大先生”做邻居【上篇】






历史保护建筑

是如何小修小补的?

小修小补无法解决的问题,

又该如何动“手术”?

如果遇到“手术”

也不能根治的痛点,

该有怎样的创新机制?


在“风貌区”过日子【下篇】







完整报道

山阴路改造:历史与现实,难度与温度











左右滑动查看更多版面,点击可放大



新民晚报原创稿件

采写:杨洁 解敏

视频摄制:萧君玮 陈炅玮 陈梦泽

视觉设计:董春洁 邵晓艳

编辑:李争 周春晟

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